首页>综合新闻

“暑期大下乡”送技术到田间地头——记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7日来源: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为积极响应省科技厅关于“攻坚克难·全面胜利”2020年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的倡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由李耘书记亲自挂帅,安玉兴副所长带头落实,暑期以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梅州市蕉岭县、大埔县、广州市南沙区等地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下乡专家60余人次,培训、服务农业生产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建立了1套全球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性诱剂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技术,辐射南沙区果蔗、玉米种等植区域超5万亩;建立优质高产百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及模式1套,开展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微生物菌肥为主的百香果有机种植示范工作,单位土地纯收益可达4000-6000//年,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建立了“科研院所 驻村干部 企业 农户 示范”的工作模式,为实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贡献力量。

开展百香果种植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暑期下乡时间紧、任务重,我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注重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抢抓时机,瞄准工作重点,攻坚克难。到广东省省级贫困村梅州市大埔县上黄砂村,在前期对接工作基础上,安玉兴副所长实地考察了特色扶贫产业“百香果数字果园”,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深入交流,“百香果的病毒病和根腐病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病害,如果能解决这两个病害问题就好了!”,“我们团队正好有博士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尝试一下”。安玉兴副所长当即按照技术需求和人员分工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整合了农药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等等专业资源,发挥团队专业特长,联合村委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落实活动场地与分工。通过田间采样、室内分析、药物筛选等试验,开发多功能生态调控剂,并建立了优质高产百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及模式1套。根据研发成果,团队针对针对百香果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及营养调控等管理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手把手指导农户生态制剂的科学方法以及百香果的生态种植技术,受到驻村干部和百香果种植户的高度认可。突破了病虫害的限制,有效的带动了当地村民种植积极性,并辐射到了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紫金县等地,种植面积上万亩,单位土地纯收益可达4000-6000//年,增加农民收入。

1 李耘书记、安玉兴副所长听取种植大户讲述百香果种植问题

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保障农户增产增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粮食安全引发高度关注。严防“幺蛾子”卷土重来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全球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为提高农户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与技术,团队特派员以种植大户为服务对象,进行现场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现场指导、技术示范、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暑期以来,特派员定期到田间地头了解实际生产难题,建立微信服务群,及时发布病虫害测报情况和技术指导3期。另外,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作物逆境治理研究团队通过GC-MS化学分析、GC-EADEAG电生理实验后,成功研发了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该产品具有对害虫的引诱力强,靶标性好,灵敏性高的特点,引诱效果持续时间长且稳定,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集中诱杀。利用该产品,在南沙区建立了覆盖玉米和果蔗种植区域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监测技术体系,建立了14个性诱剂测报点,辐射面积超5万亩,建立了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面积超过50亩。通过暑期大下乡为南沙区农业绿色生产、创建南沙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果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所作物农村科技特派员指导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3自主研发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测效果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重大意义,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近年来扎实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瞄准对接区域特色,深挖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业发展规划到田间生产管理技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发挥专业特长,整合现有资源,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政策,与涉农企业、农户组成联合体,建立了“科研单位 驻村干部 企业 示范基地+农户”的科研成果推广模式。下一步,全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引》,坚持示范引领、协同配合,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工作重心下移、创新阵地前移,倾注真情、付诸真力、务求真效,围绕粤东西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开展创新、示范工作。提高农村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科技含量,努力建立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让“技术有用头、企业有赚头、农民有奔头”,让专家与农民一道、创新与生产一体、收入与素养同升,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新路。